向“即时精准”高要求迈进 湖北“气象现代化”正在发力
新年伊始,两轮低温雨雪天气轮番占据湖北上空。湖北气象部门先后发布数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通过广播、短信还有各类新媒体平台轮播天气资讯,为应对雨雪灾情提供信息保障。
这些及时精准的气象信息背后,有怎样的技术支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湖北“气象现代化”为你我生活带来什么。
创新成果很多,气象服务更及时高效
1月3日,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服务首席专家何明琼与鄂西高速公路管理处人员一起观测气温和路面温度。
实现预报时间跨度从“分钟”到“年”全覆盖
近年来,省气象局先后实施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流程再造;实现 了MICAPS4 (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本地应用;集约省-市-县三级数据环境,建立气象云平台;研发分布式云计算监视平台;投入运行75 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借力一系列创新成果,湖北气象部门建立了从“分钟”到“年”的长时间跨度精细预报体系;建立了省内达 3 公里、华中区域 达 9 公里分辨率的预报业务,数值可用时效提升至7天;2.5 公里×2.5 公里智能网格预报,预报点距离从数十公里降低至2.5公里,速度、精读得以提升。
建立气象水利共享数据库
一张网:气象部门与长江委共享数据站点20566 个,与省水利部门共享站点 6105 个,构建共享雨量(水文)数据“一张网”。
一张图:数据全部基于统一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雨量资料显示“一张图”。
一个库:各方数据实现同步入库,实时控制,满足高效、规范的检索,建成数据“一个库”。
发布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省气象局开发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与农业部门联合推出了水产养殖、茶叶、设施农业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构建 10 余项农业气象服务指数体系,建成了6个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县和44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湖北气象部门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部乡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机构,所有市州政府出台应急预案;气象信息员达3.5 万余名;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时间缩至 30 分钟以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 90%。
服务精准分类,气象产品更多样周全
1月3日上午,十堰市区雨夹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农业气象专家赶赴丹江口查看降雪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影响。
决策服务助力科学调度
2017年,面对强势“秋汛”,湖北气象部门关于上游水库群调度和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的决策建议,为两湖流域长江防汛抗洪赢得主动权。
2018年1月以来,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资讯,为各地各部门提前应对冰雪灾情,将应急关口前移,起到重要作用。
公众服务贴近居民需求
2017年汛期,省气象局在中国天气网专题直播了长江 2017 年第一号洪峰过境;7 月,省内多地高温破历史极值,气象部门组织媒体实地采访,通过访谈、直播、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科学解读。近年来,湖北气象部门还专门成立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通过各类宣教手段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为农服务保障丰产增收
湖北气象、农业部门联合,利用“益农信息社”等智慧农业平台,开发水产养殖、茶叶、设施农业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重点面向 2.6 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保障湖北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蕲春县新科白术专业合作社按照气象科学指导进行种植,每年增产近30%,一年纯收入达50余万元。2017年,小龙虾养殖气象指数首次在咸宁市咸安区落地使用。
专业服务提升经济效益
湖北气象部门对长江流域的汛期天气预测,帮助三峡集团连续7 年实现蓄水 175 米的工作目标。湖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詹学磊称赞道:“准确的降水趋势预测,为湖北电力优化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湖北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等的利用潜力,为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建立风能信息管理系统,将研发的风电功率预测预报系统和光伏发电预报系统,推广到全国 13 个省(市)的49 家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效益良好。
还有四大类 15 种省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涵盖神农架云海和武当山雪景、日出景观预报等,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保居民出行安全,目前湖北已有183套气象站点实现省内国家级高速公路全覆盖,将交通气象业务接入省公路交通应急指挥平台,提供精细化气象(预警)服务。
图为:1月4日早上,神农架区局业务人员在开展雪深气象观测。
记者:黄啸
编辑:刘卫
通讯员:刘庆忠、李傲
来源:湖北省气象局